顶部图片(1920*120px)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文化 - 家庭教育 - 孩子说:“你看到的全是我的缺点!”

孩子说:“你看到的全是我的缺点!”

日期:2021-07-05 21:28:30      浏览:4343  浏览量      来源:爱和自由     

五年级的念念来找我解决问题,他哭着进来,哽咽着给我说了事情的经过:热饭的时候,六年级的女生园园插队,他们俩发生了一些冲突,园园特别强势,在争执的过程中打了他。

听他说到园园,我心里掠过一丝不舒服。曾经也有孩子来投诉,比她年龄小,投诉她不友好。

我出去找她,楼梯间刚好相遇,我请她来我的办公室,她跟在我后面来了。

因为念念已经说了一遍事情的经过,我就请园园再描述一次,她说的时候态度显得无所谓又桀骜不驯,我的眉头渐渐皱起来。

我向她核实她是否插队,她一开始说没有插队。我继续核实:“你们俩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否是你先动的手。”

她说:“他也推我了。”她整个状态都是防御和抗拒的。

念念只得重新诉说一遍事情的经过,带着委屈和伤心。

园园不以为然,这种态度一定是碰到了我的信念,我居然生出了反感,于是我严厉地对她说:“我再次向你核实两件事:第一,你有没有插队?第二,你有没有先动手打他?你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你还有几天就要毕业了!”

或许是我的能量震慑住了她,这一次,她终于承认:“我确实插队了,但是他也推我了!”

只是,面对我的能量,园园承认事实的过程并不坦然,说完话,她捂住自己的脸,看上去要哭了。

我看着她,平静地问:“我说错什么了吗?你为什么这么委屈?”

园园突然抬起头对我说:“我很难受,因为你看到的全是我的缺点,你就没有看到我在改进!”

我一下子有点懵,停顿在那里,把对方当做一个孩子去心疼的情感泛了起来。

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过程:我看见念念哭了,脸上被抓了两道印子,询问的时候园园明明插队了,却不承认。以前其他孩子反馈的关于园园的事情也让我对她有了主观的印象,今天处理问题的过程,我是带着先入之见的,而她说话时候的态度更是挑起了我内在的情绪,即便我没有表达我的情绪,但毫无疑问,她感知得到。

园园的确快小学毕业了,但她仍然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对园园说:“老师现在想就事论事先解决眼前的这个事情。老师并不想说你不好,只是我们需要先明晰行为对不对,有没有侵犯到别人。犯错误没有关系,因为总有机会去改正,但是需要有一份态度,这份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去修正自己的错误,是否能勇敢地面对自己。”

园园低着头,身体不再那么对抗。

我继续:“刚才老师确实有一些情绪,因为老师确实很重视一个人的态度。我现在调整一下,我们再从头梳理一遍这个事件,把彼此的责任划分清楚,再来解决问题,好吗?”两个孩子都表示同意。

于是再一次确认了事情的经过后,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在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清晰了边界和责任后,他们彼此道了歉,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请念念先离开,然后坐下来对园园说:“我想表达一下对你的欣赏。你能勇敢地表达出你的感受,你说‘你只看到了我的缺点’,这句话警醒着老师,也表达出了你的需求,你需要被更多地看见。一个人能为自己去争取,这真的很重要!我想拥抱一下你。”

她趴在我的肩膀上哭了,我也流泪了。

园园离开了,我的心却仍起起伏伏。

作为老师或者是校长,在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的位置本身就会给孩子一些压力,所以更需要警觉,需要一份谨慎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到她真的是被公平、公正地对待的。哪怕她犯了错误,哪怕她桀骜不驯。一旦有了成见,就容易助长防御、对抗和封闭。这不是我们解决问题想要的结果。

我们协助孩子解决问题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去看到自己之外的他人和环境。

这个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体验:犯错误并不可怕,我可以认识到我的错误,并且有能力去承担错误的后果,有能力去改正错误。这个事件就画上了句号。而这样的体验更容易在被尊重和被接纳的氛围中产生。

家庭教育
最新发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