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图片(1920*120px)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文化 - 家庭教育 - “陪儿子睡到15岁,每天花7小时盯吃饭”:就这样把孩子养成了“废柴”

“陪儿子睡到15岁,每天花7小时盯吃饭”:就这样把孩子养成了“废柴”

日期:2020-11-24 20:23:28      浏览:11094  浏览量      来源:中国教育发布     

一个11岁的孩子,能力卓越、多才多艺、与同学和睦融洽、有丰富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积极乐观?

然而事实却是,他极有可能在少年时期,就被养成了“废柴”!

一档环球教育观察类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某期主角是13岁的华裔少年何家进。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1053620.png

这个13岁的少年非常优秀,他11岁参加英国《天才儿童》智力竞赛,自信沉着,一路过关斩将,表现抢眼。

除了智力过人,家进擅长的还有很多:橄榄球打得好,会拉小提琴、弹钢琴……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1310489.png

此外, 家进的人缘也很好,他和同学相处很融洽。

这个少年如此的优秀,离不开妈妈每一步的精心谋划:

认为学校课程太简单,妈妈额外制定了一套课程表,陪着孩子边学边检查;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1413821.png

因为“医生的地位和回报都很理想”,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断灌输学医的好处和信念;

为了每件事上都精准地赢得成功,每次遇到选择,她都会替孩子做出更优的决定……

效果很显著,家进成长为了一个能力卓越、多才多艺的少年。

甚至明明喜欢编程,可被问起时,依然选择了妈妈期望的生物方向。

那么,妈妈的教育成功了吗?照这样下去,家进一定会如妈妈所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人、了不起的医生?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2569252.png

事实却可能让人大跌眼镜——

节目中,有一款模拟孩子成长的游戏,将妈妈看似完美的教育撕开了裂缝。

游戏世界里,在家进妈妈的培养下,孩子16岁,因压力过大精神崩溃,再也无法学习。

家进妈妈大失所望,却又困惑迷茫。 

她不明白,自己费尽心思的付出,为什么会成为压垮孩子的元凶。

游戏中,天才少年被妈妈“养废”。  

游戏外,报告显示,家进的压力值已经达到了顶级。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4071571.png

而孩子光秃秃的指甲,似乎也说明了些什么。

像家进妈妈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家庭中有许许多多:

似乎总是很焦虑,担心孩子冷暖,害怕孩子犯错,用尽全力帮孩子找出一条最成功的捷径,然后牵着一根线,牢牢拴住孩子沿着自己找好的路,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定好的目的地,一步都不能行差踏错。

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员呢?


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可怕

当日常生活时刻处于监视之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想象一下,从吃喝玩乐、到换衣睡觉,无时无刻不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梢……

这样的生活,作为成人的你是什么感受?

可有许多孩子,正是在过这样的生活。

有网友在某平台上分享了一个视频,内容是:分享一下我父母在我房间安的监控。

/images/article/202011241609507085.jpg

“在孩子的房间中装摄像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用来监督孩子学习、早睡的手段。

这些父母出发点都是好的:孩子贪玩、自制力薄弱,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有权利履行监督之责。

日前,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母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直接报警。

他爸爸却说: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

 

/images/article/202011241612334597.jpg

在父母看来,“孩子还小,需要什么隐私”、“孩子不懂这个社会,现在需要我来替他把关”、“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他现在不愿意,长大了自然就会感谢我”……

能理解父母想把孩子纳在自己羽翼下保护、帮助孩子规避挫折、督促孩子上进、取得最大成功的良苦用心。

但你知道孩子被360°管控的人生有多痛苦吗?

/images/article/202011241611494186.jpg

 


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今年五月,在青岛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家庭悲剧:

青岛知名律所的女律师张某在家中被勒死,而凶手竟是她15岁的女儿。

/images/article/202011241612458657.jpg

据调查,遇害的张某是青岛有名的律师,独自抚养女儿,平时对女儿管教极严格,女儿曾多次向同学抱怨:母亲对自己什么都管,喘不过气来。

班主任也曾特意嘱咐过张某:女儿最近越来越沉默寡言,最好多宽慰她,别对成绩要求那么多。

可惜,这些信号都被忽略掉,悲剧还是不期而至。

作为母亲张某自然是不容易的,她所有的要求、监督,不过是为了女儿能越来越优秀,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结果,令人惋惜。

父母按照心目中最好的养育、最好的规划,拼尽一切去奉献,使出12分力气,就巴望得到一个9分的结果。

同时,在付出这一切时,也会不自觉地希望孩子用“顺从”予以回报。

这种情感上的牵制,控制着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在压力中难以喘息。 

 

/images/article/202011241612571107.jpg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父母的感受和期待,不该是拴住孩子的缰绳,也不该变成压在孩子心上的重量。

孩子的世界,有冷暖、有酸涩,却自有花开。

控制源于对共生的强求

知乎上曾有一位妈妈发问:

“孩子就算饿死,也不吃韭菜馅的饺子,怎么办?”

非常简单的问题,却吸引了一千多万网友的围观。 

这位妈妈想必是用尽手段,也没能让孩子吃韭菜饺子,才会愤而发问。 

毕竟,孩子的反抗已经到了“宁愿饿死”的地步。 

然而,吃不吃韭菜饺子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吗?除了韭菜,还可以吃白菜、香菇、芹菜……

其实,真正让妈妈难以接受的,或许是孩子竟然不能和她保持同样的感受。

前段时间热播的青春剧《小欢喜》中英子为了圆自己的梦想,决定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妈妈宋倩却坚决反对,甚至还私下直接改了女儿的高考志愿。


/images/article/202011241621150522.png

面对这种让人无法呼吸的控制欲,绝望的英子来到海边,想要跳海彻底摆脱妈妈的控制。

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是父母身体的延伸,本该感同身受。

可是,从脐带掉落的那刻起,孩子就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意愿。 

如果,父母拼命地去要求、去强迫、去建议、去主宰,不断地对共生关系的强求,只会成为悲剧的源头。

台湾女星狄莺,对儿子孙安佐呵护有加:

盯孩子吃饭,为了保证食量,每天花费7个小时; 

盯孩子睡觉,直到儿子15岁,母子依然同床;

盯孩子成绩,低于90分,她就会失控抓狂。

密不透风的管控,渗透到了孙安佐生活的方方面面。18岁之前,他还不能独自出门。

最终,18岁的孙安佐在美国涉嫌持枪,被警方捕获入狱。而他的房间内,还存放着大量的武器。 

孩子的身体逐渐成长,可精神却被压抑成了巨婴。 

在这种快要窒息的管控中,孙安佐的暴力和堕落,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绝望。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不做孩子的监视者,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不做孩子的窥探者,成为孩子的陪伴者; 

不做孩子的操控者,成为孩子的守望者。 

最好的爱,莫过于适时退出,远远相望,还给孩子自由而独立的灵魂。 

毕竟,废掉的游戏可以叫停,孩子的人生却不会重来。


家庭教育
最新发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