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图片(1920*120px)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文化 - 家庭教育 - 教育不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

教育不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

日期:2021-08-18 21:46:29      浏览:3484  浏览量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有些手段即使有效也不该用,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管理,而是育人。

教育应该改变人,把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而不是激发人性中的丑恶。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真正到做的时候,却未必是这么回事。

语文课经常要默写古诗文,有时候一篇文章很长,学生要默写全对并不容易。对于那些少数全对的学生,我怕自己看漏了某个小错误,就想了个办法,让课代表把他们的默写纸拿到教室里去,请其他学生再看一遍。

学生果然对这件事很积极,他们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在别人的默写纸上百般挑刺,只要发现一个错字就会激动地跑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同学从满分名单里划掉”。

起初我很得意于自己的做法,默写本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是我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给别人纠错的过程中,自己也记住了正确的写法,何乐而不为呢?

直到我看到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这件事,他说:“殷老师成功地激发了我们人性中的丑恶。”

学生可能只是在调侃,我却悚然,继而不能不反思。

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兴高采烈地帮别人纠错,多数是出于“我没过关,也不能让别人过关”的心理。

而我呢,我的这种做法看似让他们记住了几个字的正确写法,却在无意中利用了他们这种不太光明的心理,这算不算因小失大?算不算因为过分看重目的而忽略了手段?

有一年,我担任某班任课老师,我从学生的一篇随笔里看到这样一件事:这个班级的孩子特别活跃,经常因为各种小事,诸如自修课不安静、课间休息时吵闹等被执勤员扣分,导致连续几周没有评上先进集体。

于是班主任就让学生在每周五的班会课上写一写班级里的“问题”,并要求用实名写出具体的人和事,然后,班主任会汇总这些问题,在班会上批评那些“得票率高”的学生。

这个学生在随笔里写道:“我很苦恼,我爱这个班级,希望它好,可是我并不想在纸上写同学的坏话,这不是成了打小报告吗?”

我很理解她的苦恼,更赞赏她能够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同时,我也觉得她的话令人警醒,大部分班主任都干过类似的事情吧,包括我。

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或者为了减少管理的成本,我们设置了小干部制度,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掌握管人的权力,甚至发动更多的学生去揭发别人,名义上是批评不正当的行为,但是,多数小孩子的“不正当”行为又能“不正当”到哪里去呢?就算有,用这种方式就真的能把那些行为纠正过来吗?

不是的,我只看到一些被批评的孩子垂头丧气或气愤不已,我在学生的随笔中也不止一次看到他们因为自己被点名而感到冤枉和气愤。

这个时候,自卫的本能占了上风,孩子们只会想到如何替自己辩解,或者找理由,老师所谓“希望他们能反思自己、改正错误”的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换句话说,这样做可能会让班级里的一些孩子因为压力而太平一时,然而,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班级里友爱的氛围,却可能会荡然无存。我认为,这恰恰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要靠爱与被爱来成就的,而不是靠打压同伴或被同伴打压。我不能不担心,因为那些善于钻营、翻脸无情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有很多人也曾经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有些手段即使有效也不该用,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管理,而是育人。

我希望我的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每个人都心底磊落,脸上有光。

你认为呢?

家庭教育
最新发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