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优质 均衡 办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西安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实施“名校+”工程工作
在11月11日召开的陕西省基础教育工作会上,西安市教育局、宝鸡市教育局、咸阳市渭城区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分别从教育优质均衡和名校+、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等方面展示了积极探索取得的成效。其中我市分别从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保障学位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三名+”工程不断扩大优质覆盖面等多个方面、深层次多角度进行了汇报。
近年来,西安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科学指导下,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围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学校、强队伍、抓改革、提质量、促均衡,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努力做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
西安共有基础教育学校3524所,教职工14.4万人,在校学生158.9万人。全市一级以上教师4.5万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基本达到100%。整体呈现出体量规模大、接纳包容能力强、总体办学水平高等特点。
工作举措一
强引领 聚合力 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201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为契机,把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列入十项重点工作。在机制建设、制度创新、简政放权等方面形成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强劲合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锣鸣鼓密,大幕骤起。
全市分解台账任务110项,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教育专题会议35次,全市19个部门先后印发52份政策文件;全市财政教育经费预算203.13亿元,较上年增加37.68亿元,增幅22.7%。
工作举措二
优布局 建学校 全力保障学位供给
全市三年计划投资5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让每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有学上、上好学,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向全体市民的庄严承诺。一年来,全市建设者克服疫情影响,连续奋战,新建学校数和新增学位数创历年之最,有效解决了部分热点区域学校与学位总量不充分、供需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投入资金239亿元;今年秋季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比原计划超了25所,多增学位3万个。
工作举措三
重招教 强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今年,西安通过“1+5”模式,招录新教师7833名,为前三年招录教师之和。教师交流和培训提升力度不断加大,“老带新、强帮弱、共提升”的教师成长模式已经发挥作用。
两年交流教师9504人;每年列支4000万元培训资金,先后培训校园长3万人次、教师34.6万人次。
西安还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加大评优奖补等举措,激发广大教师的从教积极性。
市区两级落实7.05亿元提高教师绩效工资;设立500万元表彰奖励市级优秀校园长、教师330名;30名基础教育突出贡献校长和20名教书育人楷模各奖励5万元。
招得够、教得好、干劲足已经成为西安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特征。
工作举措四
破难题 勇担当 深化教育改革
这一年,西安市厘清了开发区与行政区的教育管理权责,实现了开发区教育“一元管理”。
开发区平稳接收行政区学校264所,学生12.7万人。
西安市教育局联合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出台11项创新政策,持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19所学校率先开展“先面试、后笔试”教师招聘试点,下放113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权限,有效激发了教师育人活力和学校办学动力。
今年,西安按照中央及我省要求,积极稳妥实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实行公民同招,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民办“择校热”大幅降温,招生工作平稳有序。
今年全市民办初中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25163人,降幅43.4%;全市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招录新生27.3万人,比去年增加1.41万人。
工作举措五
提质量 强内涵“三名+”工程不断扩大优质覆盖面
教学工作是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群众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近年来,西安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三个课堂”建设,通过体制机制、课程体系、育人方式多方面的创新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创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级样本实验校397所,品质课程基地学校116所,普通高中新课标、新高考学科教研基地175个;创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12所;已在全市普通高中建设重点学科260个,精品课程330个,“春笋计划”育人方式改革试点30所,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室、STEAM实验中心等96个。
西安大力实施“名校+”工程,加快推动教育联合体实现跨体制、跨城乡紧凑型组合,通过委托管理、兼并融合、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四种模式,深化“六个统筹”、“六个同步”,一大批学校得到了快速提升。
全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交流管理人员、教师1.36万人,覆盖学生107万人。
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其中,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100个、区县级497个、校级854个。推出与教材同版、课程同步的“名师公益优课”,在线学习量近5700万人次。今年疫情期间,市教育局组织实施了“停课不停学”市级在线学习课程,总浏览量突破4亿人次,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教育部也将我市网课推荐给了武汉市。
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全市首批60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共吸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市级重点提质学校校长成员364名,“成长型、专家型、领航型”校园长梯队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工作举措六
优服务 放活力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西安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方式,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市普惠园覆盖率达90%以上。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2.56%和51.24%;今年共新增公办园309所,新增公办学位9.21万个。
13个区县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迈入优质均衡创建新阶段。
市级财政投入15.2亿元,重点对遴选出的20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提升。
省级标准化高中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30所,占比37.5%,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3所高中成为国家级示范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奖数连续两年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良性发展,课后服务率先延长到晚7点。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列支6825万元,为全市学生配发免费口罩3250万只,全市校园疫情“零”感染、“零”确诊,守卫了师生人身安全,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
这一年,西安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果和变化,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刊予以肯定,“两代表一委员”满意度调查大幅提升,各媒体纷纷报道宣传。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西安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西安“两代表一委员”及社会抽样调查满意度提升了12.8%;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西安“公共教育”在12个行业领域中排名第四。
下一步,西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落实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大力推进学校建设,优化学校布局,2021、2022年秋季开学分别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126所和134所,新增学位10.8万个和11.76万个。继续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高水平建设,进一步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确保2021年完成7000名以上教师的招聘任务,培训校园长教师20万人次以上。
三、持续发挥“名校+”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发挥“三名+”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新增“名校+”教育联合体260个、市级“名师+ ”研修共同体200个、市级“名校长+ ”领航研修共同体40个,到2021年对农村义务段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四、创新改革,以新教材、新课程为引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2021年,我市计划投入20亿元,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再遴选220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方位重点提升。
树高千尺根犹在,枝繁叶茂更有时。西安教育必将在时代加速度的驱动下,围绕基础教育强基础,提质量,重改革,强管理,谋发展,形成西安特色,努力打造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新样板。

-
红光路小学开展“高效沟通助推孩子高效成长”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使者”进校园科普公益讲座在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举行
-
“劳动筑梦 技能闪光”——莲湖路小学成功举办第二届“莲之星”劳动技能大赛
-
2025年陕西省第三十三届“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使者”进校园科普公益讲座在西安老年大学举行
-
劳动创造快乐 技能点亮成长 —— 莲湖区沣惠路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实践大比拼活动
-
春风跃动 童趣飞扬——西安长安博雅小学举行第七届田径运动会
-
诗词传古韵 经典润童心——东城一小“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会精彩上演
-
西光实验小学开展“组内研磨促成长 星光教师显风采”公开课活动
-
2025年陕西省第三十三届“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使者”进校园科普公益讲座在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小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