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唐风古韵 赓续文明薪火—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学子赴秦汉博物馆开展建筑主题研学活动
西安教育传媒网讯 3月1日,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20名学子走进秦汉博物馆"连珠合璧重光来"全国博物馆教育成果邀请展,在山西博物院讲解老师的引领下,以建筑为卷,以匠心为笔,书写了一堂生动的文化遗产传承课。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瑰宝数山西",研学课堂从这句文博界的箴言徐徐展开。当电子屏徐徐展现佛光寺宏伟的立柱、苍劲的飞檐,孩子们在老师的讲述中仿佛穿越到了1937年的山西五台山:我国建筑泰斗梁思成先生举着皮尺丈量五米巨拱,同为建筑学家的妻子林徽因攀上梁架辨识唐代墨迹……学者们仅凭一处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指南”,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证击碎"中国无唐构"的断言。学生无不赞叹:"原来屋檐下的木头竟然藏着大唐的密码。"
"双重庑殿顶显皇家威仪,五铺作斗拱现盛唐气象。"讲解老师执起佛光寺的斗拱模型,将建筑断代的学问化作具象认知。故宫太和殿、大明宫含元殿的皇家规制与佛光寺的雄浑气度交相辉映。
当视频展示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和山西佛光寺不只修建年代接近、建筑风格也极其相似时,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唐气韵纵横,一座座蕴含华夏文化与智慧的古建,犹如散落于世界的拼图,拼起来就是我们辉煌文明的浩瀚长卷。
备受期待的实践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两人一组,对照图样,将若干块小巧精致的木质构件拼合成缩微斗拱。榫头与卯眼精准咬合的过程,恰似历史与今天的深情相拥。"这块枋木要卡进华拱的第三层。""快看!我们的屋檐翘起来了!"此起彼伏的欢呼中,十组严丝合缝、精妙绝伦的斗拱模型渐次成型。同学们兴奋地捧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轻轻摩挲每一根木条,仿佛那一榫一卯都在讲述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
夕阳为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边,同学们举着斗拱模型愉快合影。这帧画面恰是此次研学活动颇具深意的注脚:当稚嫩少年指尖触碰过唐代木构的温度,当童真眼眸倒映出文明传承的光芒,文化自信便如同种子落入一片沃土。正如讲解老师在总结中告诉同学们:"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课,而是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让年轻一代真正成为文明守护的'斗拱',托举起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从梁林夫妇的手绘测稿到学童掌心的木质模型,从五台山的千年古刹到博物馆的研学课堂,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昭示着文明传承的真谛:文化遗产的守护不仅需要学术考证的严谨,更依赖代际传递的温度。当孩子们把斗拱画纸郑重收入书包时,带走的不仅是唐代建筑的吉光片羽,更是一份"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这样的研学之旅,终将在少年心中筑起比古建更加不朽的精神殿堂。

责任编辑:程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