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点半“难题 课后育人活动有温度
“三点半现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延续至今的一个难题。很多没时间接送孩子的家长,把孩子学后托管交给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在“剧场效应”下,不少家长生怕自家孩子比别人学的少,以致出现加重学生校外课业负担的现象。能否解决好“三点半问题”,关系到孩子成长、家长工作精力、家庭支出等问题,涉及千家万户。
2019年秋季,高陵区通远中学开始了课后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当天消化、巩固所学,尽量不把作业带回家,不把作业留给家长,课后服务中的各种兴趣社团活动,更是受到家长们的一致点赞。
高陵区通远中学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现有552名学生,基本上都为农村家庭孩子,孩子父母大部分以种植大棚蔬菜和外出打工为主。学校每学期开展家访活动的时候,家长反映最多的就是,下午放学不方便接孩子,回家后写作业难于监管,而且家长没能力辅导。
2019年9月,在调研了全部家长对于课后服务需求的意见后,学校开始探索体育、艺术与学业质量两不误的课后服务,制定了《高陵区通远中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经校委会、家委会讨论后,开始实施,现全校共有528名学生和42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学生服务率超过95%。
课后服务一般在两小时左右,19:20—19:40学生错峰离校由家长接回,周五下午七八年级延时1小时,18:30离校;为赋予这两个小时时间服务品质,学校设计安排了培优补差+社团活动的课后服务内容。每日由教师轮流进入班级,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当天消化、巩固所学,尽量不把作业带回家,更不把作业留给家长。
一方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开展了篮球、武术操、机器人、合唱、朗诵、手工制作及英语天地等社团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培优补差,培养学生做作业习惯。
七、八年级课后服务以培优补差、社团活动为主,九年级课后服务为自主学习和学业辅导。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既拓展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通远中学课后服务开展近两年以来,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越来越好,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各年级教学质量也不断进步,学校各年级教学质量已进入全区中游;“两档时间、按需定制”的特色,让不少家长安心之外更惊喜,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有家长表示,通远中学课后服务的开展,让自己方便多了,每天忙完大棚后去接娃,合适的很,孩子每天回来作业也完成的早了,说的也少了,关系都显得融洽了,社团活动的开展也让孩子变得更活泼了,干啥热情也高了。
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说,虽然自己工作时间长了两小时,但觉得值,农村教育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回家学习监管问题,课后服务给了老师时间,去培育孩子学习习惯,既达到了高质量学习,也实现了为学生减负,更方面了各位家长。
学校深化课后服务育人视角的后续思考
1.聘请社会优质艺术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让学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2.探索选班制课后服务方式,根据学生学情和兴趣,开设不同学科的兴趣班和提高班,为各层次、各方面学生提供进步和成长的平台。
在教育的路上,学校会一直探索,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便利和服务,为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和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懈奋斗!
“接得住放学后的孩子,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这是总书记近日在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做出的指示。“学校办,老师做”,明确了责任主体,学校要以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把课后服务做成课后育人的活动,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做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有利于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困难,有利于利用公共资源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有利于探索实现小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有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获得感。课后服务有利于形成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破解五项管理难题、优化教育发展的育人大生态。
开展课后服务不仅是切实缓解小学生放学后家庭看护困难的民心工程,更是重要的育人活动和育人场域。为帮助家长解决下午正常下班时间与接孩子时间不衔接的实际困难,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实际效果。各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统筹推进,多措并举,努力提升课后服务的“温度”,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