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再穷不能穷教育”,“节俭办教育”仍不能丢
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大为提升,更重要的在于把经费用好,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瞄准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力,把每一笔教育经费都用到关键处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要求,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未达标学校建设。”“各地要牢固树立‘节俭办教育’的理念,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日前,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强调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
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将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使得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视频截图
但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步伐还有待加快。这些都是影响教育公平发展,制约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正是着眼于这些薄弱环节,力图补短板、促均衡、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升民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提质量的宗旨,这也就决定了必须向豪华学校建设说不。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连续8年超过GDP的4%,而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又占到经费投入总额的一半以上。国家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能力大为提高,可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但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目前经费投入仍然是偏紧张的。尤其是在一些刚刚脱贫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比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农村教师待遇等,都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持续完善。
在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动辄投资数亿乃至于十数亿建设豪华学校,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以去年陕西商洛市镇安县投资建设新镇安中学为例,为建这所学校,年财政收入不超过2亿元的镇安县举债7.1亿。这也就意味着当地需连续12年每年偿还5000余万元贷款才能还清债务。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无疑透支了当地教育发展的未来。把资金投入到豪华校舍的建设上,乃至用在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景观建设上,那么,改善教师待遇、推进课程改革、保障学生资助的经费就必然面临不足。
比如,当时就有教师反映,虽然硬件改善了,学校师资力量等软件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而且新校距县城14公里,每月通勤花销会多1000余元,教师负担明显增加了。还有学生反映,新学校的教室和住宿条件虽好,但回家不方便。以前一天吃饭20元标准,现在则需要30元了……建起一所豪华学校,可能满足了地方干部的政绩需求,但是教师、学生的负担更重了,而且其他学校乃至地方教育发展的潜力都可能受损。
这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仅违背了“节俭办教育”的原则,也透支了地方教育发展空间,对于促进地方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都是有害而无益。
当下,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大为提升,更重要的在于把经费用好,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瞄准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力,把每一笔教育经费都用到关键处。
向豪华学校说不,还要求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把目光放在老百姓的教育痛点、难点上。向豪华学校说不,更要有追责机制,对于那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不惜透支地方教育发展未来,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决策者进行追责警示。
